臘肉,是南方人家除夕的年夜飯中必不可少的煙火味,一般在臘月制作,所以通俗都叫做“臘肉”。臘肉通過切條、調(diào)味、上色、腌制等過程,然后放在屋檐下或者是陽臺上進行暴曬,房梁上掛著的一塊塊臘肉,是家家戶戶大年里獨特的風景。小時候,對于很多人來說,有一種炫富就叫做掛在門前的臘肉,小孩子們在外面玩耍時,看見誰家窗戶或者陽臺上懸掛著一排排的臘肉都會發(fā)出“這家真有錢”的感慨!做好的臘肉,表里一致,煮熟切成片,透明發(fā)亮,色澤鮮艷,黃里透紅,吃起來味道醇香,肥不膩口,瘦不塞牙,不僅風味獨特,十分開胃。上好的臘肉保持了色、香、味、形俱佳的特點,有“一家煮肉百家香”的贊譽。很多美味又好看的臘肉都使用了“秘密伴侶”——紅曲紅,它是一種天然色素,在制作臘肉的時候,使用它可以如虎添翼,使得臘肉看起來紅的恰到好處,色澤上佳,令人垂涎三尺。
作為一種天然色素,紅曲紅是將紅曲米用乙醇抽提得到的液體紅曲色素或從紅曲霉的深層培養(yǎng)液中提取、結(jié)晶、精制得到的產(chǎn)物。紅曲紅色素是我國傳統(tǒng)的由紅曲霉發(fā)酵生產(chǎn)的天然功能食用色素,使用的時間十分悠久,也非常安全。
根據(jù)國家食品安全標準,紅曲紅允許用于咸肉、臘肉、板鴨、中式火腿、臘腸等腌臘肉制品,大豆素肉、大豆蛋白及其膨化食品等新型豆制品,以及醬鹵肉制品類,肉松,肉干,肉脯,肉罐頭等食品都是可以放心添加的,但必須根據(jù)標準適量添加。
臘肉,其實從周朝開始就有了。周朝的《周禮》和《周易》中都有關(guān)于“肉脯”和“臘味”的相關(guān)記載。在當時政府有專門管理官員和百姓納貢肉脯的機構(gòu),在民間,學生也有用肉干贈送老師作為學費和禮物的相關(guān)習俗,孔子當年教弟子便是每人收3塊肉干來作為學費,這種肉干在當時叫做“束修”,俗稱“咸豬肉”。說明很早以前,制作臘肉都成為一種傳統(tǒng),同時這也是保存肉類的一種重要方式。
如今,作為大年的美味,臘肉不僅要好吃,而且要好看,從超市的臘味檔可見一斑,色澤鮮艷的臘肉,大賣的概率通常較高,隨著工藝水平的提高,紅曲紅對臘肉的輔助作用也越來越好,年夜飯的餐桌上臘肉,也是從小到大都已經(jīng)習慣的年味。
本文部分素材來自互聯(lián)網(wǎng),如有侵權(quán)請告知刪除,謝謝!
[1]年夜飯桌上有了臘味,才叫過年,城固文物旅游,搜狐
[2] 臘腸,百度百科
[3]圖片均來自于網(wǎng)絡